□吳伊雯
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2022年全國兩會在初春時節如約而至,在日前召開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再次聚焦民生這個“常青詞”,重申“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工作宗旨,釋放出黨和政府始終堅定不移“以人民為中心”的時代溫度。
為政之道,民生為本。一年前,我國作出了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的莊嚴宣告,在消除絕對貧困的基礎上,脫貧攻堅成果不斷得到鞏固和發展,社會保障力度日益加大、教育改革步伐持續加快。呼喚盡力而為,就是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實的舉措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進一步共享改革發展的最新成果。教育、醫療、公共服務等民生領域工作,不僅是一時一地之事,更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全域布局。對某個群體或一個地區的政策扶持,將會輻射到其所屬的家庭、社群,進而放大成整個社會的共同福祉。
“一切為民者,則民向往之”,人民的幸福生活就是“國之大者”,盡管涵蓋寬廣,首要卻是落實落細。目前,我國有2億左右的靈活就業人口,兩會之聲聚焦其就業、職業教育、退休養老、生育政策等多種方面,提出“建議完善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障”“建議加強技能人才培育和激勵”等有現實意義的重要提案,事關個體生存、自由發展與價值體現。這體現出一個國家、一個政黨實干興邦的毅力與決心,更彰顯著一份對人民的情懷和擔當。在宏大敘事的背后,是無數民生實事的積累,我們的日常工作,就是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致廣大而盡精微,善于傾聽“千言萬語”,發現好、解決好事關“千家萬戶”的急難愁盼,小事雖小,卻足以由小見大。
另一方面,在新時代高質量發展階段,民生工作的成績必然要依托于社會發展的質效,尤其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下,更呼喚精細化、多元化,乃至個性化的高水平治理模式。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量力而行”,就是要統籌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經濟發展和財力可持續的基礎上。新時代的民生工作,將更加考驗對“一盤棋”的統籌能力,以及如何處理好“廣泛普惠”與“集約高效”之間的辯證關系,對精準施策、對癥下藥提出了更高要求。持之以恒下 “繡花功夫”,織密民生保障的“安全網”,托舉住14億人“穩穩的幸福”,正是新時期需要我們答好的“時代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