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執競
企業受疫情影響,短期內無法進行正常的經營活動,可以在保留市場主體資格的前提下歇業休整。本月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市場主體登記管理條例》正式實施,其中首設的歇業備案制度為暫時面臨經營困難、但仍有經營意愿的市場主體,在原本只能按下“終止鍵”之外提供了“暫停鍵”這一新選擇,從而更好地適應市場變化,也為政府出臺幫扶政策、激發市場活力提供了基礎。
歇業備案這一靈活包容機制的出臺為市場經營活動帶來的紅利顯而易見。無論是內外資公司、個人獨資或合伙企業,還是個體工商戶,遭遇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社會安全等事件時不會因自行停業而被吊銷營業執照或列入經營異常名錄。通過這一類似于手機“停機保號”的方式,投資人以及經營人員得以維持良好的信用記錄,創業者的積極性也將得到呵護。與此同時,經營者能夠在歇業這一緩沖期降低運營成本,休養生息,為將來條件成熟后再次進入市場、恢復經營活動積蓄力量。
讓企業開辦更加簡便,這是在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的前端發力。歇業備案作為一項重要的制度創新,則是向企業成長全生命周期的延伸。應當指出,歇業并不代表民事法律關系終結,經營者需要妥善處理好勞資、場地租賃等關系,懷著對法律的信仰之心、對風險的敬畏之心、對社會的感恩之心,做好與歇業相關的各項工作,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和信用監管,避免經營主體成為“僵尸企業”。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而徒法不足以自行。要達到制度的既定目標,防止條例束之高閣,就要打通落地實施的“神經末梢”。在具體實踐中,除了可以借鑒我國香港地區“不活躍公司”相關制度外,自身也有進一步探索的空間。登記機關應當在建章立制、完善登記服務的同時做好日常巡查,對于登記工作中出現的最新情況動態跟蹤,對于不規范的登記行為及時指導,對于違反登記制度,損害交易安全以及投資者、消費者、債權人權益的現象依法查處,并與相關行業協會有機銜接,讓制度設計與時俱進,真正服務于誠實守信的經營者,提升他們的獲得感和安全感,營造一個更加穩定透明、公平公正、包容普惠的法治化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