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怎樣才能留住鄉愁、留住記憶?正在召開的全國兩會上,來自蘇州的全國人大代表戴雅萍建言獻策:建立健全早期建筑數字“二維碼”,建立建筑動態數據系統,為推動我國高質量城市更新建立科學可靠的數據基礎。
古城是蘇州的寶貝。面積14.2平方公里的蘇州古城,有著2500多年的悠久歷史,擁有各級文保單位184處、“中華老字號”17家、非遺代表性項目100項,處處散發著古城蘇州的文化魅力。古城要保護好也要發展好,這個矛盾如何化解?關鍵就在于創新古城保護和運行的理念和機制。其要領便是把握好“有機更新”精髓,要堅持保護優先,保護第一,要用足“繡花功夫”來建設古城。
其中,用好數字技術應當就是“繡花功夫”的體現之一。在此方面,姑蘇區近年來的探索與實踐就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比如,“古城保護信息平臺”于2019年年底完成第一期項目的建設和運行,實現了對全區各類保護對象分布的可視化,將為保護對象的日常管理、保護修繕、開發利用提供第一手資料和有力的數據支撐。該平臺涉及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地段、園林、古城墻等18類共4000多個保護對象,收錄數據9.7萬多條、圖紙4000多張。
把城市作為有機的生命體來看待,穩步推進城市保護與更新。就需要在經濟發達地區先行先試,通過財政資金配套和社會資本參與的方式,依托大數據、云平臺等技術手段,建立既有建筑動態數據系統,為推動城市更新建立科學可靠的數據基礎。去年6月中旬,姑蘇區開始對名人葉天士的故居進行數字化空間信息采集。這可以看作是用好數字技術加強城市保護與更新的一個新嘗試,通過三維掃描重建一座“數字老宅”。其好處不僅在于全方位展示文物建筑現狀,還可以為后繼開展文物建筑保護、修繕提供準確依據,同時市民也可以跟著全景數字模型一探老宅的奧妙。用數字技術留住蘇州古城DNA,精準記錄,精準復原,永久保存,讓古城始終保持原汁原味。
數字技術讓經濟更高效、治理更智能,加上數字經濟本質上是一種“創新經濟”,蘇州古城無論是保護還是發展都需要通過創新來驅動。作為歷史文化的核心保護區,無論是在發展空間上,還是在產業結構布局、古建的活化再利用上,姑蘇區都受到不少限制,但千年古城與數字新城的融合可以為古城發展打開新天地。(蘇報融媒評論員 吳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