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是表現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全國人大代表呼吁促進地方戲曲文化傳承與發展。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演藝集團藝術總監楊俊表示,傳統文化不應一味深藏不露、矜持內斂,而是要以越來越開放的姿態,越來越親民的路徑,融入老百姓的生活。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黃梅戲劇院院長張輝也建議,要加大對文藝院團人才的培養力度,將地方戲曲納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目錄,通過政府購買等方式,組織地方戲曲表演藝術院團到村鎮、社區、學校等開展惠民演出,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地方戲曲,顧名思義極具地方特色,不僅代表了地域性還有很強的文化價值,從地方戲曲中可以具象感知當地的民俗與人文歷史。作為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中的瑰寶,地方戲曲是中國優秀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方式。盡管如今層出不窮的娛樂方式慢慢稀釋了戲曲的分量,但是誰也不能否認,曾經看戲、聽戲是中國人最主要的娛樂方式,而即便在當下,戲曲仍然擁有相當一部分愛好者。
無論是基于優秀文化傳承的需要還是人民群眾文化消費的需要,地方戲曲都應該堅持下去。正如專家所言,保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鍵就是人才,地方戲曲的傳承也是如此。戲曲作為一種現場藝術對表演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戲曲人拿出精品力作去吸引人。一方面是戲曲對表演的高要求,另一方面則是全國戲曲行業演職人員待遇普遍偏低的現況,這導致的結果就是經過長期科班學習的戲曲年輕人畢業后可能會改行。地方戲曲要傳承與發展必須要留住戲曲人才,比起用各種福利補貼把人“養”起來,不如從源頭上培育地方戲曲的展演市場,用市場消費的“火”激發地方戲曲的“熱”,讓戲曲人有奔頭有盼頭。
地方戲曲的市場走熱有一個過程,這其中政府可以發揮政策的引導作用,比如就像全國人大代表張輝建議的那樣,將地方戲曲納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目錄,政府購買服務組織惠民演出。地方戲曲的市場生命力在它的群眾基礎,這種方式可以一舉兩得,一方面培育戲曲的受眾基礎與消費習慣,另一方面這也是文化惠民本身。當受眾多了,群眾基礎穩了,市場反饋好了,地方戲曲展演就會擁有更強的自我造血功能。這時候戲曲人才會更具存在感與價值感,這種正向激勵也會讓他們更有動力堅守戲曲的傳承與發展。(蘇報融媒評論員 楊 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