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湘人
水景是蘇州園林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即使是很小的園林,也少不了那靈動的一灣池水。但是,由于園內水池大多是封閉的死水,水體長期渾濁,呈淡綠色,藻類過多,夏季屢屢有藻華暴發,那也是常事。
怎樣才能讓園林景觀水體恢復自凈能力,有效改善水質,營造優美景觀?近日,藝圃啟動生態修復工程,計劃分三步走,重塑水體環境系統,力求建立起一個自凈能力強、循環良好的生態水體系統。其實,對于蘇州這座“百園之城”來說,園林景觀水體的生態修復努力,一直都沒有停止過。比如,在2014年,位于吳江同里的蘇州古典園林退思園,就啟動了水系生態修復工程。由蘇州世界遺產和古建筑保護研究會推進的這一項目,目標是用3年時間,利用多樣化物種形成食物鏈,恢復退思園的水體自凈能力,有效改善水質,營造優美景觀。
園林水景說到底屬于封閉式的小池塘,相較于開放式的水環境來說,無論是水污染因子的種類,還是污染的濃度和強度,肯定都要簡單得多、輕得多,不過就其生態修復的難度而言,一點也不低。因為直至今天,蘇州還沒有一個園林能夠拿出水生態修復的成功范式來。
由此及彼,這兩年蘇州治理黑臭河道的力度空前、成效顯著,一大批美麗湖河從城鄉各地脫穎而出,人民群眾的滿意度、幸福感快速提升。但是,從水生態修復的角度來看,消滅黑臭、改善水質還只是第一步。道理很簡單,水質是水生態健康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但修復水生態還需要重建生物群落。自然水體孕育著各類動物、植物、微生物,這些生物的新陳代謝活動驅使物質循環,形成水體的自我凈化能力。具備這種能力的水體才具有較為穩定的生態系統和良好的自然景觀,即使在季節更替中有個別水質指標短暫超過水質評級范圍,之后也會自行恢復。相反,一些靠高成本手段維持水質的水體,即使表面上達標,實際上不具備良好的自我凈化能力。因此,修復水環境要有生態理念。
從評價的科學性、約束導向作用來看,對水體的評價都需要引入生態指標進行綜合考量,蘇州有必要先行先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