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確診病例持續零新增,全市中風險地區即將歸零,打贏新冠疫情阻擊戰已經勝利在望。
“不待揚鞭自奮蹄”,接下來,除了要以如履薄冰的心態,抓嚴抓實每一個疫情防控常態化細節,同時還要鼓足干勁、迎難而上,著力推動經濟社會步入平穩健康運行軌道。對于蘇州來說,必須突出“穩”字當頭,展現更大擔當作為,為全省發展大局作出新的貢獻。
“蘇湖熟、天下足”。全省視域中的蘇州,舉足輕重。無論是在全省經濟總量中的占比,還是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蘇州的質量行不行、速度怎么樣、成色足不足,都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面對疫情持續沖擊等因素給部分企業、行業帶來的經營困難,突出“穩”字當頭,幫助市場主體紓困解難,著力穩定經濟增長,需要蘇州運籌帷幄,下好“先手棋”。
被稱為“蘇州46條”的為企業減負措施,政策的靶向十分明確:企業和群眾需要什么,政府部門就想辦法提供什么;企業現有的痛點和困難在哪,政府部門就想方設法疏通解決。從加大財稅支持力度、繼續強化金融支持、加大清費減負力度、加大對重點行業恢復發展的支持、加強外貿企業幫扶、著力緩解價格上漲壓力、加強政府采購支持、持續優化提升服務等,簡而言之,就是以“及時雨”的方式,通過給企業“減負”、為經濟“蓄能”,提振市場主體的發展信心。
120項政策支持產業創新集群建設,則是當好全省發展“壓艙石”、領跑者的又一記大招。創新集群,是產業集群經過迭代升級后,形成的以技術優勢為主導的新集群。就蘇州而言,以建設創新集群為抓手,做強產業競爭力,著眼點就是搶占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先機,贏得數字經濟的嶄新未來。如果說,“新年第一會”上,發布的《蘇州市推進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發展指導意見》,是建設產業創新集群的“設計圖”“路線圖”,那么,嶄新發布的120項政策,就是從提升產業創新集群策源能力、著力增強產業創新集群競爭優勢、持續擴大產業創新集群人才供給等方面進行“按圖施工”,讓蘇州的創新集群建設早見成效,其實也是夯實“穩”字當頭的基礎。
蘇州的10大板塊龍騰虎躍、各具特色,突出“穩”字當頭,展現更大擔當作為,不能拘泥于“齊步走”,而應當從實際出發,比學趕超,各展所長“奮力沖”。蘇州工業園區推出的“惠企七條”,就是因地制宜的產物,從支持企業疫情防控、加大用工服務保障、優化金融服務支持等七個方面,幫助企業有效應對疫情影響,實現經濟社會平穩有序運行。穩中求進,當好全省發展的“壓艙石”和領跑者,蘇州正在勇毅前行。(蘇報融媒評論員 金 根)